|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美丽富饶的正蓝旗

美丽富饶的正蓝旗

关键词:正蓝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上都在线
  • 电 话:15847909081
  • 网 址:http://www.0479.net.cn
  • 感谢 qwjh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104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正蓝旗简介

 

人文历史

据考证,早在一二十万年前,正蓝旗就有古人类生息繁衍。春秋战国时代,为东胡、乌桓活动的地区。秦为匈奴驻牧地。西汉时为上古、渔阳郡北境.东汉时鲜卑所居.北魏时柔然徙与此地,属燕州管辖。隋唐时属幽州总管府,后来将幽州总管府改为涿郡,为库莫系部所居。隋末属桑乾都府管辖。五代时设置归化州、桓州。金时建桓州城(今侍郎城遗址)、 属西京路桓州所管。元时地属中书省上都路。明初为开平卫中部,后属察哈尔林丹汗管辖。清康熙14年与镶黄旗同时编入八旗的左翼, 属清政府理藩院管辖,民国时属科尔特区管辖。1928年,察哈尔特区改为察哈尔省,被日本占领后改归察哈尔盟。1958年撤消察哈尔盟建制后正蓝旗隶属锡林郭勒盟,成为锡盟十二个旗县市之一。

 

旗情简介

正蓝旗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天堂草原最南端,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天堂草原。

 正蓝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汗,满,回,达斡尔。藏等民族组成的聚居区。海拔1200-1700m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5'-116°38'、北纬41°46'-43°7 ',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零下28℃,年降水量400mm左右,无霜期100天左右。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水域总面积20万亩,大小河流21条,淖(湖泊)147个。共辖3个镇、3个苏木镇、2个国营农牧场,中人口8.3万人,高峰期人口10.5万人。她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呈现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风光:南部为低山丘陵,展现出草甸草原的美丽景象。正蓝旗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21条,湖泊147个。正蓝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207国道、308省道、呼海大通道、桑蓝铁路、集通铁路、蓝丰铁路纵横交错。

    正蓝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曾是大元王朝的龙兴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草原都城——元上都;这里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蒙古语标准音基地和皇家奶食的供应地;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也是蒙古现代文学奠基人纳.赛音朝克图的家乡。

    正蓝旗是自治区50个重点发展工业旗县和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旗县之一,是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上都电厂即将建成亚洲最大的空冷电厂。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是蒙古族建立在漠南草原上的第一座城市,是蒙古族从草原上崛起入主中原并统一全国的战略基地,是元朝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当时的世界大都会。高丽国王、罗马教皇的使者、印度尼泊尔高僧、发朗国使臣,以及驻帐于欧亚等国的蒙古宗王,还有各国的商人们,都曾在上都受到元朝皇帝和官员们的热情欢迎。尽管这座古城已被战火焚毁,但它的影响仍然十分广泛。它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因此,元上都遗址及其文化景观,已被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之中。

元上都又称为滦京、上京,其古城遗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处的金莲川草原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的所在地,金代属桓州管辖,元宪宗元年(1251年)封给忽必烈。上都是忽必烈于宪宗六年(1256年)下令由名臣刘秉忠用三年时间修建的,初名开平府。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即蒙古大汗位,将开平府作为首都。1264年诏令开平府为上都,1264年改燕京(今北京)为中都(后称为大都),从而确定了两都巡幸制度。上都成为与元大都并列的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271年农历十月,取“大哉乾元,万物资和,乃统天”之意,世祖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在元代,从每年春季直至秋季,元朝皇帝都要率领文武百官在这里处理政务和避暑狩猎。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登基之外,还先后有五位元朝皇帝在上都登基,分别是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天顺帝阿速吉八、文宗图帖睦尔和惠宗妥欢帖睦尔。

元上都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200米,分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内有宫殿、衙署、寺院、亭阁、园林、池水等。大安阁和御天门是城内最重要的建筑,城外的关厢地带则分布着居民,再远些则分布着粮仓、军营和据守点等重要设施。在城外,还有蒙古包式的大帐宫殿斡耳朵。

据《元史》记述,上都城内曾设置大小官署60所,手工匠人管理机构121处,佛寺167座,以及孔庙、道观、城隍庙、三皇庙、回回寺(清真寺)和基督教堂等各种宗教建筑若干座。宫城是上都城中最主要的部分,为皇帝居住的宫殿区,南边的御天门外是举行隆重仪式、宣读诏书之处,今遗址尚存。宫城中最高大宏伟的宫殿是大安阁,国家的重大典礼都在大安阁举行。元代诸帝即位时,依照蒙古习俗在此举行盛大的忽里勒台大会。1273年,忽必烈在上都发布兴兵伐(南)宋的诏书,昭示着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1276年,元灭南宋后,南宋幼主被送到上都,“世祖御大安阁受朝降”。

元上都皇城内分布着中书省上都分省、御史台上都分台、翰林国史院上都分院,以及孔庙、国子监、大龙光华严寺等。上都的外城,北半部为皇家园林区,元帝经常在此游乐和射猎。南半部为宫帐区,搭设有大小各异的毡帐,表明上都是一座具有游牧文化传统的草原都城。

上都是皇帝用来驻夏的夏都,在总体布局上既要体现蒙古人游牧生活的特点,也要考虑到中原地区传统的都市布局观念,因而具有浓厚的草原都市特色。每年夏季皇帝驻夏时,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者、诸王贵族及护卫将士云集上都,毡车如雨、毡帐如云。秋后,皇帝及扈从返回大都,使者和诸王也纷纷离去,上都城只留下一些将士和官吏卫士。

元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农民起义军由大同直趋上都,纵兵焚掠,使得经百年陆续建成的上都宫殿被毁,逐渐荒废成为“一座怀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

元上都被焚毁后,明朝政府于洪武二年(1369年)在此设开平府,不久废府设卫。宣德五年(1430年)迁开平卫于独石口后,上都这座城市就进一步被废弃了。到了清代,这里成为蒙古察哈尔正蓝旗的驻牧地。

元上都的建设,还体现了多种文化的互相交融。它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选择了金莲川草原这一处形胜之地。在设计规划方面,上都城首次运用了中轴线布局方式和城市广场的建筑规划理念。同时,城中既有巍巍的宫殿,又有毡帐穹庐,城外还有广阔繁华的关厢区,因而显得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元上都在建设时,还十分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即在城中保留大片的草地和水泊,使之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故被学术界和城市规划界称之为“古老的生态城市”。

    尤为重要的是,元上都尽管被焚毁了,但它却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着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维系着蒙古文化的传统。元上都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元上都的影响已不仅局限在元上都遗址的城墙内外,而充满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元上都文化景观,已成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金莲川草原

1、金莲川幕府时期

1251年,忽必烈受蒙哥汗之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于滦河上游金莲川地区,忽必烈是元朝的创始人,生于元太祖十年八月(1215年9月),他“思大有为于天下”,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为未来的统治大业做好准备。金莲川幕府的建立,对忽必烈治理汉地乃至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忽必烈驻帐金莲川后,蒙哥将札剌儿、兀鲁兀等部的封地东移,到了今辽宁西部地区,金莲川正式由忽必烈统治。被忽必烈招入金莲川幕府的人士,可以考见的已达六十余人。这些人聚集在忽必烈周围,各有所长,俨然构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集团。在幕府人士的协助下,忽必烈对汉地使用“汉法”统治,改变了蒙古族传统的统治方法,收效很好。当时,中原汉地知识分子对忽必烈寄予厚望,把他看成是“中国之王”,愿意为他效力。因此,金莲川幕府是忽必烈创建元朝的基地,元代建国的各项制度在此议定。

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金莲川相地形、建城郭。据《元史·刘秉忠传》记载,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从阴阳术数说,刘秉忠给忽必烈相宅(即上都)于滦水之阳、龙岗之阳,两者合为重阳,是为最吉祥之地。

1259年,城郭建成,命名为“开平府”。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此召开忽里勒台,在蒙古各主要宗王拥戴下,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将开平作为临时首都。1264年五月,大都建成,诏开平府改为上都。改燕京为中都,后称大都,并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同年,忽必烈在上都再次召开忽里勒台,以庆平定阿里不哥的反叛,答谢蒙古宗王。上都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巩固。正是在金莲川幕府的鼎力辅佐下,才有了元朝的建立,才有了大元朝日后的繁荣与辉煌。

2、金莲川赏花

盛夏时节, 湛蓝高空下无边的草原上,茸茸芳草被微风染得葱茏青黝。而那脆嫩的草尖上,闪耀着粼粼的金色光芒。艳而不俗、美而不媚的金莲花遍地盈野,热烈地喷吐着芬芳,流溢着金辉,似乎在显示这片土地的高贵与神秘。这就是驰名中外、享誉古今的金莲川草原。据史料记载:“金莲花,花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灿然,至秋花干而落;味极凉,佐茗饮之,可疗火疾”。金莲花以她那顽强的生命力,盛开于塞北的草原,为正蓝旗富饶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秀色。 

金莲川地处正蓝旗闪电河沿岸,辽代为桓州辖地,是辽朝皇帝和契丹达官贵族们的游猎避暑之地。在金代初又为桓州威远军节度使、抚州镇宁军节度使所辖。据史书记载:金莲川,原名为曷里浒东川。金大定八年,也就是公元1168年,金世宗完颜雍为选择“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意为“皇帝的营帐”)之地,来到此处,看到川中长满金莲花,遂以“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浒东川更名为金莲川。此后,金朝历代皇帝都把这里作为夏“捺钵”的避暑胜地,在这里建凉陉离宫。所谓“景明宫”、“扬武殿”等就修建在这里。成吉思汗亲征漠南时,也曾在金莲川凉陉驻扎避暑,修整军队。

乌和尔沁敖包森林公园

    乌和尔沁敖包是正蓝旗的最高峰,海拔1794米。据记载,元朝时庶民百姓称此山为万寿山,是皇家狩猎场所,忽必烈皇帝经常在此狩猎,到了清朝,才被划为察哈尔正白牛群苏鲁克祭祀敖包。它位于上都镇东北约30公里,就像一个巨人屹立在群山之间。山上有茂密的原始次生林,潺潺的溪流,有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还有很多可以采食的山珍野果。在山上,不仅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享受上天的恩赐;还可以到昌图敖包下的淖尔里去戏水、垂钓;而且还可以拜谒一下神秘的乌和尔沁敖包,参加庄严肃穆的祭敖包仪式。敖包是草原上特有的建筑,它可以为人指路,使人们不至于在茫茫草原上迷失方向;它还可以作为界标,划分出牧场的自然界限;它更是草原牧民们心中的神,主宰着灾患与吉祥。于是,草原敖包祭祀成为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登上高高的敖包山回首遥望,碧绿辽阔的草原在跳跃,金波滚滚的沙地在翻腾,郁郁葱葱的林木给草原与沙海增添了几分壮美!这里一年四季变幻多趣,别有洞天。春天,百鸟啼鸣,花蕾含苞待放;盛夏,满山葱绿,群花烂漫;深秋,层林浸染,秋实正茂;冬季,雪披山谷,银装素裹。密林深处,栖息着狍子、黄羊、山鸡等几十种珍禽异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又是中草药材天然宝库,芍药、当归、黄芪、山丹随处可见,所以才被人们誉为“额木其”敖包,汉意为“医生”敖包。至今当地的蒙医们还定期到山上采摘药材。

小扎格斯台淖尔

    有着“沙地明珠”之称的小扎格斯台淖尔,距元上都遗址35公里。小扎格斯台周围是蒙古族牧民的夏营地,在领略鱼香与湖光水色的同时,您还可以体验蒙古民族骑马、唱歌、摔跤的情趣和手把肉、奶酒的香甜。小扎格斯台淖尔水面面积6700亩,其南部与乌和尔沁敖包林场原始次生林区相连,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草地、山水、林地与沙地融为一体,景致独特。“扎格斯台淖尔”,蒙古语,“有鱼的湖”,在这里,岸上青草成片、野花盛开;水中鱼儿戏耍,野鸟成群;蔚蓝的天空流动着纯色的白云;远处有成群的牛羊在太阳底下懒洋洋地吃着青草。洁白的蒙古包如点点繁星般跌落在绿色的原野上。淖尔的北岸是延绵起伏的沙丘,有许多寺庙的遗址。40年代初期,小扎格斯台淖尔北岸还建有白塔,淖尔四边以铁索相环。

小扎格斯台淖尔水资源丰富,盛产鲫鱼、鲤鱼、草鱼、鲢鱼、泥鳅等。如果有兴致的话您可以亲手垂钓、捕鱼,然后在朋友面前一展厨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一举多得!

小扎格斯台淖尔是沙地内各种侯鸟的乐园,每到夏季,这里鸟类繁多,除百灵外还有天鹅、红嘴鸥、遗鸥、野鸭、灰鹤等。它们将爱巢筑在水边的苇杆间草丛里,产下的各色蛋散布其间,煞是可爱!

浑善达克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有2.38万平方公里,其中的一部分占据正蓝旗总面积的67%。

沙山沉静地躺在蓝天下,反射着金色的光彩。山下的湖水,清澈如水晶。山倒映在水里,黄色中有一条绿带隔开。沙链、沙丘、沙山线条多样而柔和,一层层推到天边。沙地内茂密的榆林是沙地与沙漠的区别所在。姿态各异的榆树在这里已生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有的根系已被风沙吹得露到地表,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在这样的万里明沙中,长风猎猎,却依然有生命的存在。

这就是浑善达克沙地,它横亘在正蓝旗的北部,构成了旷世奇观。它形成于22万年前。浑善达克在蒙古语里是“孤驹”的意思。据说当年成吉思汗南下征金时,带领蒙古铁骑怯薛军穿越这里,以他胯下的白色良骥“孤驹”,为这片不知名的沙地命名。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爱马,成吉思汗尤爱马,他以自己的爱马亲自为浑善达克沙地命名,充分显示出了他对这片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孤驹之漠”的祝福。

正蓝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以沙丘、湖泊、平顶熔岩为主要特色,独具一格。彩带般的慧温河和高格斯台河,一东一西地分布在浑善达克沙地里,在舒缓的沙垄间尽情展现着它们妩媚多姿的身段,小扎格斯台淖尔则静静地卧在浑善达克沙地的臂弯里,就像那美丽端庄的睡美人。黄沙、碧水、青草、牛羊、蓝天、白云编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浑善达克,它不仅有着沙漠的雄壮,还有草原的隽秀;不仅有平台的壮观,还有淖尔的明媚;不仅有潺潺的流水,还有灵动的生物!

惠温河

沙地内的惠温河距离上都镇约40公里,山美水秀,树奇花艳,自古以来就是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极佳的夏营地,也是牧人举行“那达慕”的理想场地,被人们誉为“天然公园”。西边的高格斯台郭勒汉语意为“韭菜之河”,它也在浑善达克沙地里自由地舒展着,就好像一个顽皮好奇的孩童不知疲倦地奔向草原与沙地深处;在河的两岸,它又无私地滋润着繁盛、肥美的林草。于是,环绕在它身边的草原,被冠以“空中牧场”的封号。站在沙丘之上,远远望去,秀水弯弯,在茫茫沙地和榆柳中时隐时现。

高格斯台河

高格斯台郭勒意为“韭菜之河”,它位于207国道120公里处以西30公里浑善达克沙地之中。这里有天然沙漠风光,一条常年流动的溪水不知疲惫的伸向沙漠深处。这里林草繁盛,水草肥美,素有“空中牧草”之誉。

工业旅游示范点——上都发电厂

上都发电厂位于上都镇南端,是国家规划的“西电东送”北通道的重点电源项目,也是北方电力第一家直供北京的点对网电厂,规划容量为8×600MW,机组为国产亚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采用先进的直接空冷技术和脱硫技术,输电线路经承德500KV双回线路输送彺津京唐三地电网,线路全长400公里。一期、二期工程已投入运行,随着三期、四期陆续投入运转,全部完成后上都发电厂将会成为亚洲最大的空冷发电厂。

上都电厂作为向津京唐送电的北通道,对完善和稳定电网结构,增加向北京供电的经济性、可靠性,确保2008奥运会成功举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繁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推动正蓝旗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饮食传统

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把肉,晚上汆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把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把肉”、“全羊”,也叫“羊被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溜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是酸马奶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作“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尔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昔日宫廷奶食供应基地今“查干伊德”文化之乡

蒙古族称奶食品为白食——查干伊德,意思及纯洁、崇高的食品。正蓝旗奶食品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工艺独特、味道鲜美,曾经是清朝皇宫王室的贡品,在中国传统制品加工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正蓝旗发扬传承传统生产技艺。走奶食产业化道路,取得显著成效。阿格腾艾里、杭克拉、腾格里塔拉等民族乳制品企业日趋发展壮大,奶食产品达到了国家标准。2008年4月,正蓝旗被内蒙古自治区人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查干伊德文化之乡。

手把肉

蒙古族称肉类食品为“乌兰伊德”,即红色食品。

蒙古族传统的宰杀牲畜方法是严禁牲畜的血液流出体外。这种观念与古老遥远的萨满教有关,他们认为血液中包含着生灵的灵魂,保留血液就是保留其完整的存在,就可再转生。

蒙古族常把干肉或鲜肉置于沸水中去煮,其中最美的佳肴为手把肉。手把肉即把鲜肉置于沸水中煮,煮的不要太老,肉中微带血丝即捞出,除了盐不加任何调料。用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来,煮至半熟,可以尽可能保存其维生素及其他营养成分,传统手把肉制作时讲究用文火慢慢煮熟,颇有现代流行的“慢食”风格。

风干肉

蒙古族加工肉食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风干是一种常见的作法。把大块肉切成2-3厘米的长条,将它挂在两端系在木桩 绳架上,晾晒一段时间,就制成干肉条。当年成吉思汗驰骋在世界舞台上时,或许风干肉也是士兵致胜的法宝之一。

元朝国宴质孙宴

元朝实行两都巡游制,每年春季,皇帝带领大批属僚从大都(今北京)北上上都,理政、避暑、祭祀。期间大摆宴席,招待宗王大臣等,这种宴会称作“诈马宴”,也称作质孙宴。“质孙”,蒙古语“颜色”之意。质孙宴是融宴饮、歌舞、游戏、竞技于一体的“内廷大宴”。赴宴者着质孙服、一日一换,衣帽颜色一致。元代诗人杨允孚曾作诗描绘此宴,记载了他的隆重、豪华和气派,可以说质孙宴是“蒙古宴饮第一宴”

   

民俗风情

1、察哈尔蒙古族婚俗:在正蓝旗草原,婚礼庄重、朴实、礼仪。婚前,请人说媒、献哈达,到女方家商议婚礼事宜。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由迎亲队伍和亲友们参加的祝福新房仪式。女方要举行由同乡姑娘参加的姑娘宴。在迎亲前男方还要举行新郎起行宴。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要互赠礼品,主要是给双方父母和兄长献礼物。迎亲和送亲是察哈尔婚礼中庄重热烈的场面,婚礼简直是歌舞盛会,青年人尽情欢歌,老年人为新婚夫妇祝福,一派喜悦之情溢满庭院。婚宴上唱歌一般分为祝宴歌和敬酒歌两类。宴请宾客的形式,主要以品尝奶食“德吉”,吃手扒肉、喝酒为主。

2、 祭敖包:在正蓝旗察哈尔草原,敖包的形式大体是:南部的敖包多用石头垒起的,少数用石头堆起后再用柳条围起来,主要以中间一个大堆,周围陪衬小的敖包为主;北部沙漠地区多用柳条围子堆土围筑,主要以单独一个敖包为主。正蓝旗比较典型的敖包有:乌和尔沁敖包、杭哈拉敖包、伊和海日罕敖包等。每年的六七月,当夏季到来,畜草肥美的时候牧民们便举行祭敖包活动。祭敖包的场面非常隆重热烈,牧民们都带来祭祀用品赶来参加。主要祭祀形式是献鲜奶、哈达、为敖包添石头,向敖包跪拜、磕头,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活佛和喇嘛念经、焚香、酹酒。最后,所有参加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风调雨顺、家畜兴旺、无病无灾、大吉大利、财源茂盛等。

3、那达慕盛会:“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之意。节日期间要举行传统的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射箭,以及蒙古象棋、田径、拨河等比赛,还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服饰

察哈尔蒙古族服饰:察哈尔服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服饰款式风格,吸取各地服饰的可取之处,从而出现了各地蒙古民族可以接受的较典型的款式风格。察哈尔妇女已不穿戴古老的头饰和制作精美的长坎肩,无腰带长袍,男子也不穿坎肩、马褂、不佩带褡裢、餐刀等,但有的人却完好保存着妇女的传统头饰和男子佩带装饰物。这些珍品为研究和继承察哈尔服饰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拔,秀气,年轻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钮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时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毛,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居住

蒙古包

历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选择了最适宜的住所——蒙古包。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尔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有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和”,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蒙古包骨架部分全部为木质结构,结构科学合理,坚固耐用,拆卸灵活不仅外形美观大方,而且非常适合临时工程指挥部、救灾、野外休闲、夜霄、公共临时用房等。

在辽阔的草原上,乳白色的蒙古包与绿色的原野相映照,显示出朴素单纯的美,它是蒙古包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的折射。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德百叶哈那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接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德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出行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行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得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红色旅游

1、关起义,字翼青,别名刘元复,蒙古名吉如穆图,蒙古族,1904年出生于辽宁省康平县西关屯。  幼年就读于辽宁省辽源县第一高等小学,后入辽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927年考入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建筑系,攻读土木工程专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加入辽北抗日义勇军,任支队参谋长,在通辽、开鲁、彰武等地参与指挥对日作战。翌年随部队转往察哈尔地区,后辗转到达北平。1934年,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百灵庙,出任蒙古自治政务委员会电信管理局局长兼无线电台总台长。1936年离职,经中共北方局安排,前往延安,在延安民族学院任教。1945年冬,奉派赴张家口,参加内蒙古自治运动,当选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行委员,负责秘书处工作。1946年3月,任内蒙古实业公司副总经理,为疏通农村、牧区商品流通渠道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察哈尔盟代理盟长。1947年1月6日,率武装工作队在哈毕日嘎一带乡村开展工作时,突遭国民党骑匪包围,在战斗中牺牲,时年43岁。目前正蓝旗哈毕日嘎镇有关起义烈士纪念碑,为正蓝旗红色旅游景点中的一处。

2、察哈尔盟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

原察哈尔盟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成立旧址       

    1946年初,先期到达察哈尔盟开辟工作的苏剑啸、陈炳宇等同志,正在筹备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哈尔盟分会的时候,由自治运动联合会派遣的察锡工作团一行40余人,由团长方杰、副团长葛瓦带领于3月26日到达明安旗的道英海日罕,直接参与了察哈尔盟分会和盟民主政府的组建。4月1日,中共察哈尔盟党支部在此成立,书记陈炳宇,委员方杰、苏剑啸。这是察哈尔盟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中共党组织。

2001年11月,中共正蓝旗委、旗人民政府在道英海日罕建立了“察哈尔盟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诞生旧址”纪念碑。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基本概况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